文|周松芳配资实盘平台排名前十
广东人民出版社近年来致力于将内容包括岭南地区的典章器物、职官制度、施政吏治、时事掌故、古迹名胜、岁时物产、民情风习、饮食游乐、技艺百工、烟花粉黛,乃至音韵词章、金石小学等的史料笔记体著述,按照当代学术标准加以点校整理,形成一套了解和研究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的《岭南史料笔记丛刊》古籍精品系列,以期能补正史之遗,并因其大部分短小、有趣、可读性强,起到普及弘扬岭南文化传统的效果。首批六册(《南村草堂笔记(外四种)》《荔村随笔(外三种)》《逸农笔记》《粤行丛录》《粤东笔记》《定湖笔谈》)出版后,确实令人眼前一亮,耳目一新。今又陆续购到新出四种——《学服斋笔记》(黄任恒著,胡文辉点校)、《十二石山斋丛录》(梁九图著,李福标点校)、《旅谭》(汪瑔著,陈晓平点校)、《桐阴清话》(倪鸿著,黄国声点校),读罢大有后出转精之感。
《学服斋笔记》。
我这样说并不是指通常的同一本著作或同一个题目,后来做的能在前面的基础上做得更好,而是感觉到主持编辑出版者,能更从容地物色选题和整理者,而整理者也更从容地拿出优质的整理本来。如此,拟议中的一百册可谓后劲可期,那我们也可以从中设想,这一百册图书出齐之后,将会发掘出多少岭南历史文化的新史料,岭南历史文化建设将增加多强的后劲。想想不由激动,故就这新出四种,再略加评介。
这新出四种,首先是选择精当。像黄任恒的《学服斋笔记》,一般人真不知道;黄氏的《番禺河南小志》固是地方史志的名著,其事项分类之细,文献积累之丰,超过了黄佛颐编纂的《广州城坊志》,在地方史志中应极罕见,堪称是一个著述的标杆。那他不应该只此一种著述,其他著述水准也绝不会低,但长期以来学界无闻,搜罗最丰硕的《广州大典》中也不见其任何著录,那这次发掘整理其《学服斋笔记》,意义与价值自不待言。整理者又从《岭南文献综录》《香港所藏古籍书目》《徽州刻书史长编》中发现,黄任恒曾自刊《学正黄氏家谱节本》十四卷、《怙德》一卷、《述窠杂纂》三十卷、《古谱纂例》六卷、《古孝汇传》二卷、《桂考续》一卷、《辨物镜》六卷、《石例简钞》四卷,另编印《翠琅玕馆丛书》七十四种、《信古阁小丛书》凡八种,参与编印《霄鹏先生遗着》六种。此外未刊者尚有史著类《后汉书注引书考》《三国志注引书考》,金石类《砖书叙录》《金石传世录》《信古阁金石记》,文学类《楚辞叙录》《文选叙录》,目录类《珍书传世录》《信古阁钞本书目》《信古阁粤书目》,广东地方类《粤峤名流》《云泉山馆小志》《粤东砖志》,杂著类《疗症类方》《戏术录》等。目录学是学术之津梁,依此著述目录,隐然大家风范。依此推而广之,广东不能堪称曾经的文化强省吗?
整理者从如此繁富的著述中,首选这部《学服斋笔记》的理由是:“仅从黄任恒的著述篇目来看,就可知他绝不只是一个广东文献专家,而是一个传统式的博学家。这一点,在这部《学服斋笔记》里有更为充分的呈现。”诚为精当。
倪鸿的《桐阴清话》,为著名之笔记,学界引证及研究已经不少,但却一直缺乏好的整理本,已有本末倒置之嫌,这次入选,殊为正确而及时。汪瑔的《旅谭》也一样。汪瑔作为近现代岭南重要的历史文化人物和诗人学者,早在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就出版了《岭南幕客诗人汪瑔研究》,2016年张荣芳教授也出版过一册评介性的《汪瑔》,但他的著作却至今乏人整理,更有本末倒置之嫌,那么整理出版这本《旅谭》,既有补阙也有补憾之意。再说,南国广东,追求园林之美,与北方、江南园林三足鼎立,瞿兑之更是说“园林之美,广州仅次于吴中”,至今犹存的四大名园足资表征。可是,梁九图留下的非常重要的园林学笔记《十二石山斋丛录》,既乏人引用更无人整理,真是“岂有此理”。
《桐阴清话》。
其次是整理的人。前六本且不再论,这新出四本的整理者,可谓个个一时之选。黄国声教授是学界耆宿,胡文辉先生名满天下,李福标从读硕士博士开始即致力于古籍整理与研究,成果丰硕,陈晓平先生视野开阔,学殖宏富,从他们各自的整理前言中即可见一斑。比如胡文辉先生说,清人有写学术笔记的风气,其主题往往囊括四部,《学服斋笔记》则有过之而无不及,经、史、子、集而外,旁及方志、金石、医学、博物、书画、古籍、文房、佛道、对联种种,可谓博而且杂,其所征引者今人多闻所未闻之书,尤其包括大量杂书、僻书,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古代“非正统”文献丰富性的同时,标点整理也非常繁难。汪瑔博极群籍,可称“百科全书式学者”,经史子集均有究心,对方言、古文字不时加以推敲,又喜用异体字以显示其文字学功底,整理难度自然加大。陈晓平先生还特别指出,《旅谭》完整收录了蔡锡勇所译《美国合邦盟约》,此为美国宪法第一个中译本,并通过仔细比对,证实梁启超、汪康年1897年于《时务报》重刊蔡锡勇译《美国合邦盟约》,其底本即是《旅谭》本。李福标教授更指出,文化建构不仅是十二石山斋的价值取向之一,且是核心价值取向。梁氏之所以精心营构其壶中天地,或有可进而言之者,即所谓蓄石、养石即养生,而养生其实即养心也,因此读者在阅览《十二石山斋丛录》之际,须具此别一只眼。
最后要说的是,文献整理,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基础,更是学术训练的利器。陈平原先生曾说:“放眼国内外,眼下没有比中大更强大的戏曲学研究团队。”而黄天骥老师认为,中大戏曲团队的养成,颇赖于全元戏曲和全明戏曲两大戏曲文献项目的整理。那么,《岭南史料笔记丛刊》的整理出版,不仅大有于岭南历史文化建设,更大有助岭南历史文化人才的培养,真是功莫大焉,善莫大焉。
(作者系文史学者配资实盘平台排名前十,书评人)
免息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